1997年,吴文俊去澳大利亚参加一个会议。会议间隙,有学生希望能与他聊聊,结果到处都找不到人。原来,他“溜号”去了游乐场了,过了把玩蛇的瘾。
一次在香港,会议间隙,吴文俊又偷偷跑去游乐场。他一头白发,跟着人流往里混,装着听不懂他们讲话,顺利通过了年龄检查,品尝了“激流勇进”的滋味。
这种永不泯灭的童心与好奇的心性,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人民科学家”吴文俊的一大特点。或许,也正因为这一特质,让他能够冲破桎梏,开创“吴方法”,推动“中国科学院数学机械化中心”于1990年8月8日正式成立。
吴文俊院士
20世纪70年代,吴文俊开始研读中国数学史。这位拥有前瞻视野的数学家,心中始终萦绕着一个问题:未来的数学,要怎样发展?
后来,他在中国古代数学中获得启发。吴文俊提炼了中国传统数学的核心观念,将其精髓归结为机械化思想,并认为这一思想是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主线与灵魂。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1971年,吴文俊到北京无线电一厂劳动。当时,北京无线电一厂正在生产电子计算机,这让第一次接触到这一事物的他倍感神奇。
“把数学方程输入进去,结果立刻就能算出来。我被这样的威力震惊了,就下决心学计算机,同时也觉得,把计算机用好,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数学所只有一台HP-1000计算机,需要排队预约。那时的吴文俊,已经快60岁了,很多人都觉得,编程只适合年轻人做,可他却硬拼了下来。
每天早晨7点多,吴文俊书包里揣着一个馒头,开门后,就一头扎入机房,一般10小时后才出来。傍晚回家,晚饭后迅速整理编写结果,2小时后,再回研究所进入机房,工作到午夜,甚至凌晨。
1977年春节期间,吴文俊首次用手算成功验证了他的机器证明几何定理方法的可行性。不久,他的论文《初等几何判定问题与机械化证明》发表于《中国科学》,这是他在数学机械化领域的开山之作,并在附注中阐明其中的机械化思想起源于宋元时期中国数学家的创造。
吴文俊验证“吴方法”的部分手稿
1984年,吴文俊又将他在数学机械化领域最重要的成果《几何定理机器证明的基本原理》发表在中科院系统所主办的期刊《系统科学与数学》上。
很多外国科学家得知吴文俊的突破,却苦于看不到中国期刊,不得不打电话求传真,以至于中科院系统所的传真机都烧坏了。鉴于该论文的重要价值,国际自动推理领域的权威期刊JAR决定破例,重新刊登了这篇长达30多页的学术论文,以供大家参考与学习。
这是近代数学史上第一个由中国人原创的研究领域。后来,这一研究也被应用于多个高技术领域,甚至对解决人工智能等核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吴方法”成为数学研究领域的一个跨时代进展。在吴文俊的推动下,1990年,“中国科学院数学机械化中心”正式成立。
吴文俊在阅读
“将来的数学应该走中国古代数学道路,而不是西方欧几里得道路。”这位充满赤子之心和创新激情的“老顽童”,虽然已经远去,但在他开宗立派的数学机械化领域,一大批后来者正在砥砺前进。
参考资料:
[1]数学机械化:让数学更加实用——数学机械化领域吴文俊、高小山侧记[J].科学新闻,2015.06
[2]冯永峰.数学界的战略科学家吴文俊[N].光明日报,2001.02.19
[3]王静.吴文俊的数字之舞[N].中国科学报,2012.01.02
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