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人才 > 弘扬科学家精神

科学家精神|这两张报纸,被他珍藏了半个世纪……

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发布日期:2024-08-28 点击量: 0
字体:[    ]
分享到:
打印本页
被珍藏了半个世纪的报纸
其中蕴含着他怎样的故事?
这两张陈旧的人民日报,分别刊登着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的报道。这两张报纸,已经被一位老人珍藏了半个世纪。
宋家树院士保存的两张人民日报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他曾参加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的关键核部件的技术攻关;在研究有成后转而投身军备控制研究这一全新领域;也投身于核裁军的国际交流舞台,向世界宣传我国的和平外交与军备控制政策;还曾活跃在军控研究的国际前沿,为我国国防建设和外交斗争等问题提供决策咨询……
在2024年上半年的最后一天,这位老人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他就是我国金属物理学家、核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宋家树。
✦✦✦
1960年初,面对刚刚调到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的宋家树,朱光亚曾问他想要搞理论物理还是金属物理,而他的回答却是“我服从分配,需要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根据学术专长,宋家树被分配到金属物理研究室,任第一组组长,带领一批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科研人员,负责第一颗原子弹攻关任务中某特种材料的精炼与铸造。虽然在大学期间,宋家树也曾创建过一个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但距离他们需要研究的原子弹核心部件还是有着巨大的差别。
在当时,新中国的核武器事业基本上是从零开始。无论是技术、设备还是资料全都处于空白的状态,宋家树和他的同事们只有一些技术指标可供参考。甚至作为特种材料的研究人员,连精炼材料的炉子都没有!
宋家树(右)与苏联专家莫洛佐夫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既然缺少精炼炉,那就自己造!宋家树提出了建造方案,组织同志们采购材料,亲手打造了一台简易但非常实用的精炼炉。而这只是他们在研究过程中所要解决的许多问题之一。设备简陋、经验缺乏,宋家树带领着这支主要由年轻人组成的队伍从物理原理出发,对核材料、核部件的性能和工艺进行探究,开展了多次试验,并且最终确定了核材料的铸造工艺!不仅如此,随着研究和探索的不断深入,新中国第一批核材料的技术骨干团队,也在大家的努力学习中逐渐成形。
终于,在反复的实验和调整总结中,宋家树和同事们克服重重困难,如期制成了合格产品,为首次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以及后续的氢弹爆炸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
宋家树(右)与朱光亚合影
来源丨中国科学报
随着时间推移,198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军控、裁军、环保等问题成为全球新热点。面对组织安排,宋家树再一次改变研究方向,主动进入“军备控制”这个新领域,成为我国在这一领域研究工作的领导者之一。
1994年,宋家树出任“中国科学家军控研究小组(CSGAC)”主席,组织全国相关单位的专家学者开展军控及裁军问题的相关研究,造就出一支老中青相结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军控科学技术研究骨干队伍,并取得了一批具有开拓性的研究成果,为国防建设和外交斗争相关问题的决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998年,宋家树在第二届军控核查技术专业组成立会上讲话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后来,在总结自己的经历时,宋家树院士曾经感慨到:“想起在核武器攻关的时候,我们信奉的首先是要能保卫国家安全,不受敌人的威胁与侵略,但更长远的目标却是禁止其使用和最终消灭它,维护世界和平。现在来搞核裁军,前后似乎还是一种呼应吧!”
宋家树在纪念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提纲(左)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在科研道路上,宋家树院士展现出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他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优秀核科学人才,为我国核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核工业部颁发给宋家树的荣誉证书及奖章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斯人已逝,而宋家树院士将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了祖国的核武器事业。
曾有记者问他:“做研究是不是很苦?”
他回答道:“其实科学研究这一行,要是钻进去了还是很有意思的。个人前途与国家前途密不可分,只要你从事的工作是国家和人民所需要的,这一生就不会白过。”